長期不吃早餐會怎樣?影響身體健康6大原因,不吃早餐反而更容易發胖!
- seostackwork
- 5月15日
- 讀畢需時 9 分鐘
已更新:15小时前

你是不是也常常早上起床就匆匆出門,早餐能省就省?在台灣,不吃早餐幾乎變成許多上班族與學生的日常,但長期不吃早餐會怎樣,你真的了解嗎?看似只是跳過一餐,實際上卻可能悄悄影響你的專注力、代謝速度,甚至讓你更容易疲勞與發胖。今天我們會一步步帶你認識不吃早餐對身體的6大影響,也會教你如何循序漸進地重建早餐習慣,讓「早上吃點東西」這件事,重新變得簡單又有價值。
現代人不吃早餐的原因
現代人節奏快,早餐常常不是「吃不吃的問題」,而是「來不來得及」或「吃不吃得下」。不少人其實知道早餐重要,但就是很難真正每天做到。要養成早餐習慣,得先了解你為什麼跳過它,找到原因,才能對症下藥。
起床沒精神、沒胃口
早上醒來就覺得胃口關起來,連水都不想喝一口?這種情況很常見,特別是晚睡、熬夜或壓力大的人。身體還沒完全清醒,自然不會主動想進食。這不是你懶,是你身體還沒準備好開機。
趕時間來不及吃
早上起床就趕打卡、趕小孩上學,早餐變成第一個被犧牲的環節。很多人不是不想吃,是根本沒時間靜下來準備或好好吃一頓。長期下來,吃早餐變成一種「奢侈」。
覺得不吃早餐會瘦
「少吃一餐就等於瘦一點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減肥公式。但事實上,不吃早餐容易導致午餐暴食,甚至影響代謝,讓減肥變得更困難。不是不吃,而是吃對,才能瘦得健康。
習慣性忽略
有些人從小到大就是不吃早餐,家裡沒這個習慣,自己也不覺得缺。久了以後,身體適應了空腹出門,也就更難回頭。但這種習慣,其實可以慢慢被扭轉。
懶得準備或早餐選擇單一
每天都吃吐司、蛋餅、豆漿,吃久了膩、也提不起勁。加上懶得早起準備,乾脆選擇不吃。有些人不是不想吃,而是「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健康又好吃的食物」,久而久之就放棄早餐這一餐。

長期不吃早餐會怎樣?6大健康風險
偶爾不吃早餐可能沒什麼,但長期跳過早餐,對身體會造成實質而隱性的累積性壓力。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指出,經常不吃早餐者的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風險明顯升高。從精神、代謝、腸胃到體重控制,不吃早餐的影響超乎你想像。
專注力下降與記憶力受損
你有沒有試過早上開會腦袋轉不動、學生考試讀過就忘?這些都可能是大腦缺乏能量的警訊。早餐提供的葡萄糖是大腦最直接的燃料,若長時間處於低血糖狀態,大腦就像沒電的手機,無法有效處理訊息。根據日本研究,學生若沒吃早餐,考試表現平均下降約8%。
重點整理 :
大腦需靠早餐補充葡萄糖才能維持效率
空腹上班、上課易導致注意力渙散與短期記憶減退
特別影響學生與需要高腦力工作者

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風險上升
長期不吃早餐會讓胰島素敏感度下降,血糖控制變差。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研究,不吃早餐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20%,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顯著上升。這是因為空腹過久、接著進食時血糖快速上升,容易讓身體代謝機制過勞。
重點整理 :
胰島素敏感度下降 → 增加糖尿病風險
血糖與血脂調節失衡 → 心血管病機率上升
對原有高血壓、高血糖族群更不利
不吃早餐反而更容易發胖
跳過早餐後的第一餐,常會吃得又急又多,導致總攝取熱量增加。再加上身體為應對「飢荒」,會提升脂肪儲存傾向,基礎代謝也會下降。這不僅讓你不易瘦,甚至越來越胖。台灣衛福部的健康調查也指出,不吃早餐者肥胖率略高於有規律早餐習慣的人。
重點整理 :
空腹太久導致下一餐暴食
身體進入保護機制,減緩代謝、囤積脂肪
體脂肪比例易上升、減重效果反而更差

腸胃道不適與胃酸過多
早餐其實是保護腸胃的重要一環。早上空腹時,胃酸仍會照常分泌,若無食物中和,可能導致胃脹、胃痛、甚至胃潰瘍。尤其對腸胃敏感的人,跳過早餐反而更容易感到腹部不適。
重點整理:
空腹時間過長 → 胃酸刺激胃壁
易出現胃痛、胃脹、口臭等腸胃症狀
有胃炎、胃食道逆流者更應避免空腹
基礎代謝率下降,體重難控制
人體是會「節能」的。如果你早上長期不進食,身體會降低能量消耗來保命,也就是俗稱的「進入省電模式」。這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,日常熱量消耗減少,即使午餐晚餐控制再好,也不容易減脂。
重點整理:
長期空腹 → 身體自動降低能耗
基礎代謝率下降 → 一整天燃脂效率變差
減脂過程受阻,反而卡住體重
血糖波動,影響整體代謝與情緒
不吃早餐可能造成午餐時血糖飆升,接著快速下降,導致下午精神不濟、煩躁或情緒低落。血糖的不穩定也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與情緒反應。尤其對於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敏感者,更是一大隱憂。
重點整理:
血糖波動幅度變大,導致易疲倦、情緒起伏
午餐後低血糖反應更強烈
影響全日的精神穩定與代謝節奏

建立早餐習慣的三階段策略
知道早餐重要是一回事,能天天做到又是另一回事。其實,沒人規定早餐一定要從豐盛開始,只要願意從小地方調整,習慣就會慢慢養成。接下來這三個階段,是為沒有早餐習慣的人設計的漸進策略,只要嘗試照著做,不知不覺就能把早餐融入生活喔。
從「喝」開始
起床後腸胃尚未甦醒,這時若強行進食,不但會造成反感,還可能導致腹脹、噁心或消化不良。
因此,第一階段不必吃,只要「喝」就好。這不僅能讓你慢慢啟動身體,也不會給腸胃造成壓力。溫開水有助於喚醒消化系統,而富含蛋白質與溫和能量的飲品,如低糖優酪乳、或是安好食無糖豆漿,則能給予適當的能量補給,建立「早上需要補充」的身體節奏。
你可以這樣開始建立:
起床後 15~30 分鐘內先喝一杯溫開水,喚醒腸道與循環
無糖豆漿或低糖優酪乳是初期最友善的選擇
若容易脹氣,可少量多次、慢慢飲用
連續7天這樣做,觀察自己是否開始在固定時間「自然感到一點餓」

加入蛋白質與低負擔主食
當你已習慣在早上「喝」一點東西後,第二階段是開始嘗試吃點輕食。不需要一下子進入完整早餐模式,而是「每天有吃一點、能被身體接受」即可。
你可以這樣嘗試搭配 :
一顆水煮蛋+地瓜塊 :補充蛋白質與慢消化型碳水
優格+香蕉 :清爽好吸收,適合食慾不佳者
全麥餅乾+無糖豆漿 :快速完成、不油膩又有飽足感
每天固定一餐、固定一樣,降低決策疲勞,有助於形成慣性

打造日常習慣流程
當進食變成自然行為後,最後一步就是「讓早餐自動化」,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。
這個階段不再只是執行,而是建立節奏與身體記憶。你會發現,每天到某個時間就餓了、就想吃,甚至沒吃會覺得渾身不對勁。這就是身體與生活節奏一致的成果。要達到這種狀態,除了固定時間吃,更重要的是讓早餐不再只是功能,而是一段屬於自己的放鬆過程,這時候像安好食的健康炒麵,就會是很好的陪伴選擇
你可以從以下方式進入這個階段 :
固定用餐時間(如7:30~8:00),避免週末過度偏移
前一天晚上準備簡單食物如冷藏燕麥、蒸好的地瓜、雞蛋盒
吃早餐時保持節奏一致,例如聽音樂、看晨間新聞、記錄一天計畫
與家人或伴侶共食,建立情感連結,也讓早餐更有存在感與意義

延伸閱讀 :
吃什麼才算健康早餐?
「早餐吃什麼最健康?」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唯一標準答案,真正重要的,是吃進去的東西能讓你撐得久、腦袋清楚、情緒穩定,而不是單靠某種食材就能「變健康」。如果你想讓早餐吃得剛剛好、又不造成身體負擔,那這裡有幾個方向可以參考。
碳水、蛋白質、膳食纖維
一份理想的早餐,應該涵蓋這三個基本元素。碳水提供能量、蛋白質幫助維持飽足感、而膳食纖維則能促進腸胃蠕動。像是吃全麥吐司加水煮蛋,再搭配一點水果或蔬菜,就是一種簡單又平衡的搭配。這些食物不需高成本、不需高技巧,但卻能讓身體順利啟動、穩定血糖,對代謝與情緒都有幫助。
少糖、少油、少加工
傳統早餐像是蛋餅加奶茶、蘿蔔糕配辣醬,雖然方便又好吃,但其實熱量、油脂與糖分都偏高,吃完雖然飽,但常常會讓人更疲憊。若你想讓早餐發揮真正的保養作用,盡量減少加工食品,避免高油、高糖的搭配,像是把奶茶換成無糖豆漿,或用優格取代含糖乳品,都是簡單又實際的改善方式。
不必吃多,但要吃對
有些人一聽到「健康早餐」就會聯想到超豐盛的組合,但其實早餐吃多少應該根據個人作息與生活型態而定。你可以只吃一點點,只要選對內容,就足以啟動身體的代謝與思考能力。不強迫、不過量,是讓早餐習慣可以長久維持的關鍵。與其要求完美,不如從每天吃得下的一小部分開始,讓早餐自然融入你的日常。

常見問答 Q&A
Q1 : 長期不吃早餐會怎樣?真的有差嗎?
A1 : 當然有差。不吃早餐一開始可能只是有點餓,但長期下來,大腦會開始反應變慢、記憶力下降,還會增加血糖不穩、發胖與慢性病風險。早餐的影響不像感冒那樣馬上發作,而是日積月累地影響你的專注力、代謝甚至體重管理。
Q2 : 不吃早餐是不是比較容易瘦?
A2 : 很多人以為跳過早餐可以少攝取一餐的熱量,結果卻在午餐暴飲暴食,反而讓總熱量更高。身體為了應對長時間空腹,還會進入節能模式、囤積脂肪,減肥效果反而更差。
Q3 : 早上真的吃不下,怎麼辦?
A3 : 可以先從「喝」開始,像是溫水、無糖豆漿或優酪乳都是好選擇。讓身體慢慢習慣早上進食,之後再逐漸加入一點蛋白質或主食,才會比較自然、不反感。
Q4 : 早餐一定要吃得很豐盛嗎?
A4 : 不需要。早餐的關鍵是吃得對,不是吃得多。選擇身體容易接受、好吸收的食材即可。像是一片吐司配雞蛋、一份水果加豆漿,營養就已經很夠。
Q5 : 上班族太忙,早餐真的有必要嗎?
A5 : 越忙的人越需要早餐來穩定血糖與思緒,否則容易一整天都頭暈、心煩。即使只是吃個香蕉、喝杯豆漿,也能為身體打底,讓你更有精神應付日常挑戰。
總結
早餐不是多吃一頓,而是給身體一個好的開始。從今天起,不用追求完美豐盛,只要願意從一口豆漿、一顆蛋開始,改變就會慢慢發生。錯過早餐別自責,開始改變才是關鍵。安好食也希望大家能透過實用資訊與日常倡導,一起找回穩定健康的飲食節奏。
Comments